少子化時代,父母該如何培養下一代,教育出快樂的孩子呢?從「輪椅兒子」升格為「輪椅爸爸」的劉銘,結婚八年才擁有女兒,使他更加珍惜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努力扮演稱職的「輪椅父親」,儘管困難重重,劉銘卻認為「寧可自己受苦,也不願意讓孩子受苦。」

曾任廣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劉銘,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,自從女兒亮亮出生後,他以家庭為重,專心陪伴女兒成長。當其他孩子放學後,前往安親班時,他卻選擇陪伴女兒,對他來說,這樣不只省下補習費用,更重要的是,與女兒相伴、談心,讓親子之間沒有代溝。

  他認為,現代父母花費太多時間投入工作,反而忽略子女的教育,實在不智。「事業的成功,只代表了個人的成就,而子女的健全教育,才是父母的成就。」

比起其他父親,劉銘積極參與女兒的童年。初為人父的他,不希望自己的肢障身分造成孩子的困擾,因此化被動為主動,每周前往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女兒班上擔任「愛心爸爸」,為小朋友說故事,藉由說故事的遊戲學習,使這群活潑、單純的孩子,正確地認識身障朋友,透過與孩子們互動,進行學業以外的「生命教育」,小學生們銀鈴般的童稚笑聲,是他參與其中的最大收穫。

此外,擔任混障綜藝團團長的劉銘,為了讓女兒學習如何和不同障別的朋友相處,每當和團員們交流互動時,女兒也會加入其中,做身障朋友們的小幫手,例如協助視障者走路。從小養成給予殘障朋友關懷的習慣,使亮亮比別的小朋友,多了一份對身障朋友的包容與體諒。

與亮亮無話不談的劉銘,以鼓勵代替責備、以陪伴代替命令,堪稱現代「新好父母」。談起親子教育,過去傳統的中國人總是教導孩子「有耳無嘴」,父母往往扮演「權威者」,結果衍生出許多親子問題,其中,「代溝」往往成為一道子女與父母之間難以跨越的洪溝。

  劉銘認為,在子女的求學時光裡,父母也應該學習成長,若能與子女成為朋友,彼此才能沒有距離,產生良性循環。當孩子遭遇問題時,子女也才能勇於向父母訴說,經由陪伴及聆聽,往往讓子女們感到被重視、被需要,所謂「傾聽內在聲音、陪伴產生力量」,勝於給予更多物質上的支持。

劉銘說,女兒的學業只是人生學習歷程的一部分罷了,讓她學舞蹈、畫畫,並非是栽培成舞者或畫家,而是希望從中培養興趣,透過藝術文化的薰陶,啟發美感及人文教育,他認為快樂健全的成長,比追求分數更重要。

  劉銘感恩女兒的到來,使他的生命更加完整,他希望女兒在人生的道路上,無論遇到任何風雨,永遠保持樂觀開朗,盡情揮灑生命的色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裳儷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