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向來不拘泥於任何表演型式的豎琴演奏家李哲藝,曾經與知名管弦樂團小提琴演奏家同台演出,在凌亂吵雜的建商工地中專注表演,贏得全體民眾的掌聲與喝彩…

演奏家在台上演出,贏得全數樂迷的掌聲與喝彩,對李哲藝而言,擁有舞台就能盡情展現藝術的菁華,台下的樂迷除了一飽耳福,在記憶深處更留下動人的旋律,聆聽精彩的音樂會,為繁忙的生活增添繽紛色彩…

音樂教育VS表演經驗
國內中小學的音樂課,深植唱遊老師彈琴教學的刻板印象,各大專院校的音樂系所,幾乎將鋼琴列為必修課程,相對壓縮了培育其他樂器演奏人才,教育學者認為學習鋼琴是音樂老師養成的必備條件,加上耳熟能詳的廣告詞: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更帶動家長栽培幼兒學習鋼琴的風潮,形成求才若渴的教學市場,為因應學校及補習界需求而大量培育相關人才,導致其他演奏人才比例嚴重失衡。

不僅如此,台灣的音樂教育通常被視為入門的音樂基礎,與國外注重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截然不同,國內知名豎琴演奏家李哲藝卻強調,由於古典音樂源自於歐洲,並非台灣固有的傳統文化,台灣有許多傑出的演奏家或作曲家,都是出自本土培育的音樂人才,未必是出國留學的藝術高材生,因此對國內的音樂環境深具信心,只要比過去進步,教育界默默耕耘的每一份子,皆對國內音樂教育有所貢獻。

現今國內已有超過五十位碩士學歷以上的豎琴老師,李哲藝卻從未想過進入學校從事教育工作,寧可悠遊在表演天地裡,每當前往學校進行演奏,他選擇面對天真無邪的小學生,演出動人的樂章,期盼透過豎琴的旋律,為純真的童年增添美好回憶。

琴藝精湛的李哲藝,經常受邀至國外演奏,面對國際性的表演舞台,他表示出國演奏最大的收穫是,驗證從前學習經驗的最佳時機,重新檢視以往的不足與盲點,才能吸收更多的音樂能量。

向來不拘泥於任何表演型式的李哲藝,曾經與知名管弦樂團小提琴演奏家同台演出,在一片凌亂吵雜的房屋建商工地中專注地表演,贏得全體民眾的掌聲與喝彩,簡陋的表演場所卻有超乎意料的演出水準,讓建商業者十分慚愧,李哲藝認為只要有舞台,就能發揮藝術的菁華。他堅定地表示:「重視每一場演出,別人對音樂藝術的尊重,也會相對提升!」

唱片 演奏家 音樂會
「盜版」是唱片工業最沉重的打擊,也是扼殺音樂創作人的心血結晶,李哲藝則有十分獨特的見解,他強調由於音樂創作者的作品備受各界肯定,樂迷才會藉由「盜版」來保存美好的旋律,這股無遠弗屆的傳播力量不容忽視,得以使音樂藝術不斷地延續下去,他有感而發地表示,若拜盜版之賜,音樂文化能夠更深入地貼近大眾,又何樂而不為呢?

「盜版對唱片有影響,對音樂並沒有殺傷力。」李哲藝表示,任何一位音樂人,若完全仰賴唱片收入在市場上生存,創作之路可能追隨流行趨勢而受限,然而唱片與音樂之間微妙的依存關係,又該如何解讀呢?

現今普遍以「唱片」記錄音樂資料,許多國外頂尖的演奏大師卻向來不錄音,民眾只有在公開的表演場合中,才能聆聽到精彩傑作,他們始終認為音樂是藝術而非商品,任何一次的演奏都是獨一無二,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演出,對藝術家而言,音樂會是演奏家展現舞台的最佳空間,每一次演出,無非想帶給樂迷耳目一新的精神饗宴。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音樂家普遍認為,音樂與藝術表演者共生共榮,因此不斷在藝術表現上力求自我突破,「錄音」永遠無法保留演奏家最精彩的一面。李哲藝指出,「音樂會並不會消失,它是演奏家存在的最大價值。」

音樂是時間藝術,除非被錄音保存,否則演奏者風格、聲音大小、速度快慢、樂器選擇都可能造成差異,影響音樂的整體呈現。相較於其他藝術型態如戲劇、電影,都可能受到語言、文化的限制,然而音樂的影響力無遠弗屆,尤其是情緒、氣氛的表達,更可跨越國界、種族的隔閡,是感染力極強的藝術文化。

現代創作VS傳統改編
李哲藝的豎琴音樂風格,向來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,在公開演奏之餘,也經常參與即興創作、改編,私底下喜愛將練習多年的豎琴曲目重新包裝,增添創意又深具新鮮感。

對重新改編豎琴曲目非常熱衷的李哲藝,在偶然的機緣下,一位享譽國際的比利時音樂大師聆聽李哲藝演奏的古典豎琴曲目,又即興彈了自行改編的版本,沒想到大師欣賞之後表示,過去三十年他已演奏上百首的曲目,即使備受各界肯定,卻始終千篇一律,因此鼓勵他善加運用創作天份,勇於嘗試改編新的音樂,由於豎琴並非十分普及的樂器,作曲家未必能夠專門為豎琴創作新的題材,只有豎琴演奏家能夠為豎琴創作新的曲目,日後若從事音樂改編,未來發展會比成為一位傑出的演奏家有更高的成就,支持他繼續為豎琴創作,因為豎琴圈缺乏這方面的人才。李哲藝表示,從前常被視為亂彈、玩票性質的即興改編,竟然深受比利時音樂大師的支持,簡直是莫大的鼓舞,也更加堅信創作的價值。

曾經受邀改編客家傳統音樂的李哲藝,談及嘗試傳統改編面臨的最大挑戰,是如何跳脫傳統的框架,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力,卻仍需保留傳統的精髓,他直言現今演奏者詮釋流傳許久的古典音樂,多數採用地方性的素材重新包裝,注入不同的音樂元素,因為任何傳統藝術的延續,都必須經過時代的洗禮,重新展現新的藝術風貌,改編不應被設限。「任何音樂只要用心做,至於是否能夠留存下來,並非作曲家、演奏者能夠決定的。」

豎琴學習之路
談起音樂之路,從未立志成為豎琴演奏家的李哲藝,學習過程也非常特殊,父親是豎琴老師,九歲至國中時期是啟蒙期,直到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又轉至音樂系就讀,才又延續了豎琴學習之路,中斷將近十年的時間,卻是奠定他不斷累積音樂能量的關鍵時期。

李哲藝回顧中斷學習豎琴的十年,從幼年學小提琴開始、高中在熱門樂團彈電吉他、為樂隊改寫曲目、甚至參加民歌大專創作歌謠比賽…等,音樂才華在成長過程中表露無疑。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的他,慶幸當年活躍於正統的音樂教育體制之外,充實大量的音樂能量,對他來說,過去十年蘊藏了多元的音樂元素,才能造就今日多變的音樂表現,他有感而發地表示,「音樂是生活的一部份,而豎琴更已成為身體的一部份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裳儷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